作為石材重鎮的水頭,是世界石都,也見證了一個又一個熱血青年奮力托舉夢想創造的成功,作為曾經部隊軍械員、文書的王增秋就是其中一位,機緣巧合,他來到福建水頭,從一名什么都不懂的高壓配件銷售員,到現在創辦了屬于自己的水刀科技工廠——泉州志浧水刀科技有限公司,如今
即便退役多年,依然保持軍人硬氣風格,剛硬、堅強。
從銷售無門到致富有路
在2012年,剛從部隊退役的王增秋,回到山東老家探望父母后,便徑直去了中國魔都——上海。王增秋始終記得部隊教給他的一切,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影響帶動更多退役軍官創業就業。他認為,要去大城市才有機會,即便大城市生存可能會更加艱難。
來到上海后,王增秋進入到了一家高壓配件廠,而公司對他的安排是讓他去到福建那個人生地不熟的石材小鎮開拓市場。
王增秋回憶說,當時的水頭,粉塵肆無忌憚了一些,人站在路邊幾分鐘,就會落滿一身白灰。對于很多在大城市呆久了的年輕人,是接受不了這樣的環境,即便被安排過來,也很難持久。
剛到水頭,這里沒有一個熟人,為了開拓市場,王增秋只能一家家的登門拜訪。水頭和石井,和其他地方不同,這里的石材行業特別集中,基本一公里內就有好幾家工廠。所以一開始,他是通過徒步的方式把水頭和石井走了個遍,走走停停,花了半個月時間。很對人對此不解,他卻認為這種地毯式的拜訪,在那個互聯網信息還不是那么發達的年代,是最快了解行業的辦法。
王增秋告訴記者,以前在部隊的時候,經常要背負40公斤,從上午七點出發,直到晚上八點,要徒步80多公里的路。而走遍水頭和石井,也不過是幾個80公里,何況無需負重,還可以走走歇歇。相比之下,可以說是毫不費力。
在通過大約半個月的地毯式拜訪后,
王增秋基本把水頭石井一帶的荒料廠、精加工廠、花崗巖廠的情況摸得一清二楚。他發現,這些石材廠購買的水刀設備基本來自江浙廣東一帶,但產品的保修期基本只有一年,而即便是在保修期內,易損件壞了,廠家上門,不僅要收高額的配件費,還要額外的服務費。從中他看到了兜售零配件的商機。
王增秋介紹,高壓配件是水刀的核心組成部分,當時來水頭的目的,就是要把高壓配件賣給水刀廠家,但發現大部分水刀工廠并不在水頭本地,而且我們工廠的高壓配件又定位相對高端,所以在開拓水刀工廠這方面相對困難。但不可否認的是,石材廠對水刀的需求量是不錯的,基本一個廠都至少會配置兩三臺。于是,他想著既然水刀廠推不進去,就干脆把高壓配件賣給終端石材廠,順便為石材廠提供保質期外的維修服務,倒是不錯的門路。
就這樣,他從銷售無門到服務了超半數的石材廠,這不僅僅是兵哥哥的定力和努力,更重要的是王增秋的不服輸。
創新開拓,從“二手”出發
據了解,市場上的水刀設備使用壽命普遍超10年以上,所以很多工廠一旦購買以后,就很少會更換,除非擴大規模,這也導致水刀數量難以增長。而在給客戶維保的過程中,王增秋經常收到一些客戶的請求,幫忙出手掉一些二手閑置的水刀設備。這也讓他找到了新的生意門道:賣不了一手,我們可以賣二手。
在2013年,王增秋便開始了自己的創業之旅,他將一些廠閑置的水刀設備以低價回收后,進行重新保養,再以相對便宜的價格售賣給一些新開的小型加工廠,如此一來,不但為這些新創業者省去一些固定成本,還可以讓舊機發揮新活力。
正石這些維保的經歷,讓王增秋對整機設備有了一個全面的認識。2018年,他開始了水刀整機設備的生產。鑒于水頭市場基本處于飽和狀態,每月銷量也不過三五臺。為此,他將目光鎖定在玻璃行業。王增秋坦言,一個家電玻璃工廠通常用量都在四五臺,工程玻璃工廠通常也至少要一臺。他現在服務的商家有廣汽、還有哈爾濱空客飛機。
為了進一步滿足生產需要,今年,他在石井中泰集控區創立了一個1300多平方的加工中心,而負責生產和管理的正是他的戰友。王增秋告訴記者,這位戰友當時與他同時退伍,也去了上海同一家公司,如今又在一起并肩作戰。他認為,經受過軍事化管理的,不但更有韌性,也有更強的執行力。
與時俱新,跟上智能步伐
談及未來的發展規劃,王增秋表示,智能化已然是大勢所趨,所以讓水刀更智能是工廠今后的研究的方向。
現在市面上流行的五軸加工中心完成鉆孔和打磨,需要2-3分鐘的時間。而水刀往往只需要兩三秒,如果水刀能夠跟打磨聯動起來,那就意味著傳統的鉆孔和打磨,只需要五六秒的時間。
王增秋表示現在這個技術很快就能突破,目前,正在對水刀系統進行升級中。此技術實現以后,國產水刀就能替代進口設備,為企業大大降低生產成本。
* 本信息真實性未經證實,僅供您參考...